周紅軍認為,煤化工行業與鋼鐵行業的交叉領域,即用各種煤制合成氣生產直接還原鐵,是煤化工與煉鋼企業面臨的共同選擇。直接還原鐵技術具有投資小、效益高的特點,我國用焦爐煤氣為原料比用天然氣更具經濟性。目前,中國石油大學正在開發以合成氣生產直接還原鐵的技術,并已做到80萬噸/年的裝置規模。
針對我國大量的中小氮肥企業生產特點,周紅軍提出,將水煤氣與焦爐氣造氣甲烷化進行一體化,生產天然氣技術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隨著化肥裝置的大型化,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將越來越大。而將煤氣化技術與甲烷化技術聯合起來,面向區域市場開發合成天然氣將是一條新路。目前,該技術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離工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另外,周紅軍認為,煤化工與精細化工領域的交叉,瞄準千噸級及萬噸級精細化學品如丁辛醇、醫藥中間體等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由于這些項目規模小,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看不上,而一般的小企業又缺乏相應的技術能力,因此千噸級及萬噸級精細化學品市場存在較大的空檔。對于煤制天然氣企業而言,這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山東、浙江等地的一些企業已付諸實施并取得較好效果,8萬噸/年的丁辛醇裝置已在國內成功開車。
在全國煤化工信息站等主辦的這次會議上,周紅軍同時強調,生物天然氣的發展前景亦很廣闊。以德國、瑞典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正在大力發展用秸稈、畜禽糞便等為原料生產沼氣,再轉為天然氣發電或進入管網配送的項目。我國從去年開始也在著手這方面的研究,并計劃將其列入“十二五”規劃。科技部和農業部今年擬分別投入10億元和1000萬元開展生物天然氣資源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