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在當今高油價不斷被拉升的整體影響和綜合作用下,全球能源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并呈現出七大趨向。
近兩、三年以來,能源價格飆升、溫室效應加劇、能源供需形勢不斷惡化、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問題。業內專家告誡,必須快速地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能源問題科技化成為主潮流。據了解,隨著新型能源逐步代替傳統能源過渡時代的到來,發展使用清潔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變等技術、各類可再生能源等都必須依托高科技推進作支撐。
據調查,在全球范圍內,風能、生物燃料、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分別是天然氣發電的1.5倍、2倍和6倍,明顯缺乏價格競爭優勢。而科技創新作用是惟一可立竿見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徑。
環境成為能源開發消費的重要因素。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報告,如不盡快采取實質行動,未來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15-35米,導致接近一半的生物物種滅絕,并造成巨大經濟社會損失。嚴峻的形勢將推動世界經濟逐步轉向低碳經濟直到氫經濟。
環境成本成為任何一種新能源研發、定價時不得不考慮的一環,也是推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據了解,各國開始將目光轉向儲量更豐富、價格更低廉的煤炭。而釋放同等能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天然氣的兩倍和石油的1.4倍。
石油巨頭控制市場時代一去不復返。據了解,近年跨國石油公司控制的油氣儲量雖有所增加,但占世界總儲量的比重卻在下降,而石油出口國的國有公司所占比重相對上升。
一項調查揭示,當前全球能源開采和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在國際能源市場向賣方傾斜的背景下,跨國石油巨頭不得不與石油出口國的國有公司進行平等合作。而這些公司要求石油巨頭轉讓技術,更多開放上下游領域,改變與跨國石油公司我產你賣的傳統模式。
中東北非產油區的重要性不減反增。據統計,中東和北非產油區石油儲量1.2萬億桶,占全球總儲量的60%,天然氣儲量181萬億立方米,占全球總儲備的45%。
中東和北非產油區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份額還在增加。石油產量從1990年占38.7%變為2006年占39%;天然氣從1990年占8.2%變為2006年占17%。預計2008-2020年,世界新增液化天然氣產量的一半來自中東。
預測顯示,2030年油氣等傳統化石能源仍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九成,而非歐佩克國家新增產能僅為1000萬桶/天,因此難以動搖歐佩克的主導地位。
解決能源問題亟待建立全球管理機制。據了解,歐美經濟發達國家已深刻認識到利益和責任共擔理念更適用于能源開發和消費。而新能源的研發與利用耗資大、風險高,需要開展國際間的廣泛合作,發達國家已作出實質性努力,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據國際機構披露,針對部分能源出口國主張在歐佩克的基礎上再組建天然氣歐佩克的動向,能源進口國已意識到必須改變目前各自為戰的狀態,并提出成立石油進口國組織以制衡歐佩克。
能源供需大國大打“能源牌”。專項研究表明,能源政治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能源出口國利用手中的能源在外交中縱橫捭闔,尋求政治、經濟與戰略利益,而進口國為了自身能源安全,則千方百計試圖控制能源的生產與運輸。
據世界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量的增幅將占世界總需求量增長量的74%。到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能源需求來自亞洲。而印度、中國無疑在這個國際市場必將有更大的話語權。
石油峰值論推動各國加快囤油備荒。據了解,早在上世紀中期,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就提出了石油峰值論,并成功作出了美國石油產量20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的預測。而坎貝爾等繼承哈伯特的理論,根據改進的數學模型預測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004-2015年達到頂點。
隨著油價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專家支持石油峰值論,認為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020年之前出現絕對下降。德國能源觀察機構最新發表專題報告,對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石油峰值論提出新的論據和觀點,從供給角度對油價持續攀高及今后走勢作出了解釋。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油價持續高漲似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石油峰值論的部分,對一些具有國家背景的機構提出的置疑予以了最生動的駁斥。作為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關鍵的問題不是峰值本身是否存在,而是何時到來。
近兩、三年以來,能源價格飆升、溫室效應加劇、能源供需形勢不斷惡化、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導問題。業內專家告誡,必須快速地尋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能源問題科技化成為主潮流。據了解,隨著新型能源逐步代替傳統能源過渡時代的到來,發展使用清潔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變等技術、各類可再生能源等都必須依托高科技推進作支撐。
據調查,在全球范圍內,風能、生物燃料、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分別是天然氣發電的1.5倍、2倍和6倍,明顯缺乏價格競爭優勢。而科技創新作用是惟一可立竿見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途徑。
環境成為能源開發消費的重要因素。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報告,如不盡快采取實質行動,未來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6攝氏度,海平面上升15-35米,導致接近一半的生物物種滅絕,并造成巨大經濟社會損失。嚴峻的形勢將推動世界經濟逐步轉向低碳經濟直到氫經濟。
環境成本成為任何一種新能源研發、定價時不得不考慮的一環,也是推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據了解,各國開始將目光轉向儲量更豐富、價格更低廉的煤炭。而釋放同等能量,燃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天然氣的兩倍和石油的1.4倍。
石油巨頭控制市場時代一去不復返。據了解,近年跨國石油公司控制的油氣儲量雖有所增加,但占世界總儲量的比重卻在下降,而石油出口國的國有公司所占比重相對上升。
一項調查揭示,當前全球能源開采和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在國際能源市場向賣方傾斜的背景下,跨國石油巨頭不得不與石油出口國的國有公司進行平等合作。而這些公司要求石油巨頭轉讓技術,更多開放上下游領域,改變與跨國石油公司我產你賣的傳統模式。
中東北非產油區的重要性不減反增。據統計,中東和北非產油區石油儲量1.2萬億桶,占全球總儲量的60%,天然氣儲量181萬億立方米,占全球總儲備的45%。
中東和北非產油區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份額還在增加。石油產量從1990年占38.7%變為2006年占39%;天然氣從1990年占8.2%變為2006年占17%。預計2008-2020年,世界新增液化天然氣產量的一半來自中東。
預測顯示,2030年油氣等傳統化石能源仍占全球能源總消費量的九成,而非歐佩克國家新增產能僅為1000萬桶/天,因此難以動搖歐佩克的主導地位。
解決能源問題亟待建立全球管理機制。據了解,歐美經濟發達國家已深刻認識到利益和責任共擔理念更適用于能源開發和消費。而新能源的研發與利用耗資大、風險高,需要開展國際間的廣泛合作,發達國家已作出實質性努力,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
據國際機構披露,針對部分能源出口國主張在歐佩克的基礎上再組建天然氣歐佩克的動向,能源進口國已意識到必須改變目前各自為戰的狀態,并提出成立石油進口國組織以制衡歐佩克。
能源供需大國大打“能源牌”。專項研究表明,能源政治的傾向越來越嚴重。能源出口國利用手中的能源在外交中縱橫捭闔,尋求政治、經濟與戰略利益,而進口國為了自身能源安全,則千方百計試圖控制能源的生產與運輸。
據世界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量的增幅將占世界總需求量增長量的74%。到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能源需求來自亞洲。而印度、中國無疑在這個國際市場必將有更大的話語權。
石油峰值論推動各國加快囤油備荒。據了解,早在上世紀中期,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就提出了石油峰值論,并成功作出了美國石油產量20世紀70年代達到頂峰的預測。而坎貝爾等繼承哈伯特的理論,根據改進的數學模型預測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004-2015年達到頂點。
隨著油價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專家支持石油峰值論,認為全球石油產量將在2020年之前出現絕對下降。德國能源觀察機構最新發表專題報告,對近年來廣受關注的石油峰值論提出新的論據和觀點,從供給角度對油價持續攀高及今后走勢作出了解釋。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油價持續高漲似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石油峰值論的部分,對一些具有國家背景的機構提出的置疑予以了最生動的駁斥。作為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關鍵的問題不是峰值本身是否存在,而是何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