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日前公布管道氣年度合同定價。其中,中國石油合同價微增、沿海價格下降,中國石化合同價下降。中國海油氣價機制目前尚不明晰,但其進口比例較高,海外氣價下行背景下預計全年合同氣價將小幅下行。東吳證券發布研報稱,城燃面臨采購成本分化。在供給寬松情況下,燃氣公司成本將優化,價格機制也將持續理順。
■■ 定價方案有所調整
從具體數據看,中國石油體系改革深化,實施“三階九段”新定價模型。其中,非采暖季管制氣占比由65%降至60%,價格上浮比例維持在18.5%。
清燃智庫董事長黃慶表示,從不考慮現貨價格變化所計算的價格來看,預計中國石油新版價格政策下非采暖季與采暖季價格均同比小幅上浮,其中非采暖季或漲幅偏大,且季節性平滑度有所增加。
“調峰量上浮比例下調至90%,或將一定程度利好南、北方夏季與冬季調峰需求較大的用戶。另外,由于非管制浮動部分的資源占比有所增加,在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增強以及價格傳導下,有利于平抑國際價格變化給中國石油帶來的現貨資源采購成本壓力,提升銷售利潤。當然,如果國際價格下跌,也有利于用戶獲得價格下降的可能。”黃慶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對于下游用戶來說,此部分掛鉤比例增加將略微加大與國際價格的關聯度,部分地區終端順價不暢,若國際保持高價,城燃采氣成本或隨之小幅增加,反之可能下降。下游用戶還是要做好‘三桶油’之間的價格對比,合理安排各類資源配比。”
根據中國石化最新總部價格方案,其2025年價格有下滑趨勢,或將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利好在部分地區擴大市場份額。黃慶認為,中國石化的資源池中,國際現貨資源占比雖然相對較高,但2025年其國產氣存在一定增量,且年度價格方案中掛靠Brent(布倫特)的定價量占比及掛靠中國進口現貨LNG到岸價格指數的順價量占比均降低,價格受國際價格影響減小。“考慮到急劇變化的國際環境,預計2025年中石化價格穩定性有所加強。”
■■ 讓市場發揮作用
受訪人士表示,目前上游定價方案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在中國石油的方案中,非管制氣量占比提升。非采暖季非管制氣占比由35%增至40%,價格參考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現貨價格,浮動量比例從3%上調至7%。調峰量價格上浮比例由100%降至90%,降低了城燃企業的調峰成本。中國石化定價量結構調整,占比由40%降至30%。
“比如之前小區的水果供應都由居委會統一采購定價,以每斤5元的‘管制價’供應60%的蘋果,剩下40%讓水果商自己定價?,F在居委會說,我們只供應30%的平價蘋果,剩下70%自己買賣。這時會發生什么變化?這就意味著市場部分變大了,水果商要根據天氣、產量、居民口味調整價格。豐收時蘋果可能降到4元,供不應求時可能漲到7元,不同商家會展開價格競爭。”一位天然氣資深從業人士這樣解釋,“原來居委會定的5元價像‘鐵秤砣’影響著整體價格,現在市場交易占大頭,價格更多由買賣雙方博弈決定,商販會觀察市場價格及時調整,形成動態平衡,促使價格形成機制改變。”
“市場化的價格更能反映真實供需,也使供應商更有動力提升服務,比如推出削皮切塊增值服務,也讓消費者選擇變多。”該人士補充道,“就像小區水果攤一樣,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開始發揮作用,通過買賣雙方的博弈形成更符合實際供需狀況的價格。”
“對比新一年總體價格政策來看,中國石油同比上浮,而中國石化同比下調,兩者價差明顯或將在非采暖季期明顯縮小,預計競爭將進一步加劇。”黃慶說。
■■ 合理籌措應對風險
黃慶指出,在資源投放方面,伴隨中俄東線增供以及國產油氣田增儲上產,2025年中國石油資源池充裕,在河南、山西、江蘇等多地均有投放增量計劃。“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油在各省(區、市)的最終價格政策仍將根據區域市場競爭情況有所調整。”
此外,由于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進口LNG(液化天然氣)價格波動直接影響成本。盡管2025年國際氣價因海外產能釋放有望下行,但東南沿海需求高、西部氣源集中的供需區域性矛盾仍存,加之儲運能力不足,或加劇供應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城燃企業面臨成本壓力分化,沿海地區依托進口LNG資源更具成本優勢,內陸區域受制于管道氣價格剛性或承受更大經營壓力。
“對于城燃企業來說,供應商之間的價差縮小、競爭加劇,氣源選擇將繼續向多元化發展。從供應量角度看,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對部分地區都有合同放量的情況,城燃的氣量存在保障。”黃慶說,“從成本側考慮,價格波動性加強,不同城燃企業氣源結構不同,成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幅上漲和下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上述天然氣資深從業人士建議,城燃企業應加強氣源多元化采購,以掌握定價主動權。“企業拓展LNG進口渠道,與海外供應商簽訂長期協議。對年用氣量超千萬方的企業提供直供氣源,減少中間環節成本。還可以積極參與政府主導的燃氣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低價管道氣資源配額。也可以通過并購或合作整合區域資源,進一步提升議價能力與運營效率。”